众所周知,美国为了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利用技术资源优势,经常打着“国家安全”和“人权保护”的幌子,自诩为国际社会的“网络卫士”“人权卫士”。实际上,美国从未停止过对他国政府、企业、个人的无差别监听、窃密与攻击,横行网络世界,无端发起单边制裁,制造混乱。
正如有评论所说,对内虎视眈眈,长期以非法手段监控美国公民,对外长臂管辖,辅以多方窃密和网络攻击,美政府编造的“国家安全”种种说辞正一个接一个被世人识破,成为美国谋求霸权最显著的政治注脚。
作为拥有最强大网络技术实力的国家,美国以“国家利益”为幌子,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无视基本道德信义,对他国实施大规模网络窃密与监听监控,严重损害他国国家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网络霸凌”大国的种种行径,暴露了美国才是全球网络空间不安全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中方已经通过多个渠道要求美方对恶意网络攻击作出解释并立即停止不法行为,但是迄今还没有得到美方实质性回应。正如发言人所说,美方行径严重侵犯中国有关机构的技术秘密,严重危害中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机构和个人信息安全。美方有关行为必须立即停止,并作出负责任的解释。
网络窃密细节披露
美国政府主导的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球网络毒瘤,中国是美国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但绝不是唯一目标。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13日公布《美国NSA网络武器“饮茶”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此次针对西北工业大学的攻击中,美国NSA下属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TAO)使用“饮茶”作为嗅探窃密工具,将其植入西北工业大学内部网络服务器,窃取了SSH、TELNET、FTP、SCP等远程管理和远程文件传输服务的登录密码,从而获得内网中其他服务器的访问权限,实现内网横向移动,并向其他高价值服务器投送其他嗅探窃密类、持久化控制类和隐蔽消痕类网络武器,造成大规模、持续性敏感数据失窃。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技术团队还在西北工业大学之外的其他机构网络中发现了“饮茶”的攻击痕迹,很可能是TAO利用“饮茶”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活动。
英国《卫报》认为,“9·11”事件的一大后遗症是,美国成了“监控无处不在”的国家,其庞大的监控基础设施数量激增,以至于没有人知道它的成本是多少,也没有人知道它雇用了多少人,“多年过去了,这个监控国家依旧在秘密地运行”。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这样一个窃密大户,居然打着“清洁网络”的旗号,声称要维护网络安全。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维护网络安全是假,打压竞争对手是真;维护盟友安全是假,维护自身霸权是真。
9月5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360公司分别发布了关于西北工业大学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下属的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TAO)使用了40余种不同的专属网络攻击武器,持续对西北工业大学开展攻击窃密,窃取该校关键网络设备配置、网管数据、运维数据等核心技术数据。调查报告揭开了“黑客帝国”的真面目,也向国际社会抛出一个问题:网络攻击无所不用其极,美国究竟是何居心?
对此,法国24小时新闻台在报道中称,美国网络监控的野心并不新鲜,他们想要窃听整个世界,包括他们的盟友。多年来,美国还打着“维护公共安全”的幌子,要求一些高科技公司在加密应用程序中设置“后门”,以便为其开展所谓“网络执法行动”提供便利。
“今天美国越来越多地把监控手段应用到全球其他地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教授科弗警告说。
事件曝光后,9月8日,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就美国对我西北工业大学实施网络攻击窃密向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严正交涉。
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两名议员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有一个秘密、未公开的数据存储库,一直在美国境内实施大规模监控项目。这两名议员称,该计划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可以未经授权就对美国人进行“后门”搜查。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指出:“近10年来,美国情报机构大规模违规收集数据,这对美国来说,是最糟糕的事情。”
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360公司分别发布了关于西北工业大学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调查报告,报告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长期以来针对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在内的中国信息网络用户和重要单位开展网络间谍活动。
长期以来,美国滥用其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有组织、无差别的网络窃密、监控和攻击,手段包括利用模拟手机基站信号接入手机盗取数据,操控手机应用程序、侵入云服务器,通过海底光缆进行窃密,在美国近100所驻外使领馆内安装监听设备对驻在国进行窃密等,是名副其实的“黑客帝国”“窃密帝国”。
文章来源:《计算机安全》 网址: http://www.jsjaqzz.cn/zonghexinwen/2022/0920/608.html
计算机安全投稿 | 计算机安全编辑部| 计算机安全版面费 | 计算机安全论文发表 | 计算机安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计算机安全》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